五蘊:蘊(Skandhas)是「集合」的意思。釋迦認為人由物質與精神部分組成,即由五蘊集合而成。五蘊除了色蘊屬於物質外,其他四蘊則指人的精神部分。
(一)色蘊:人身體的物質部分。
(二)受蘊:人的感覺作用。
(三)想蘊:人的認識作用。
(四)行蘊:人的意志作用。
五蘊:蘊(Skandhas)是「集合」的意思。釋迦認為人由物質與精神部分組成,即由五蘊集合而成。五蘊除了色蘊屬於物質外,其他四蘊則指人的精神部分。
(一)色蘊:人身體的物質部分。
(二)受蘊:人的感覺作用。
(三)想蘊:人的認識作用。
(四)行蘊:人的意志作用。
釋迦擷取若干婆羅門教教理,並加入自己的思想,融合成為佛教教義。釋迦牟尼所講的教理大致包括:四聖諦、六道輪迴、業力說、五蘊、三法印。
‧四聖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聖諦為苦諦、集諦、道諦與
滅諦。
(一)苦諦:釋迦認為人從一出生到死為止,一直在「八苦」的波
僧伽(Samgha)為佛教信徒的統稱,原意為「大眾」、「團契」,分成出家五眾和在家兩眾等七眾人:
(一)出家五眾(又稱為五內眾)
(1)比丘(bhikkhu):指二十歲以上的出家男子,即俗稱的和尚,為僧伽的首領及實際負責人。
(2)比丘尼(bhikkhuni):二十歲以上的出家女子,即俗稱的尼姑。
(3)沙彌(samanera):未滿二十歲的出家男子。
(4)沙彌尼(samaneri):未滿二十歲的出家女子。
(5)式叉摩那(sikkhamana):指成為比丘尼之前兩年試驗期間的出家女子。
(二)在家兩眾:即俗稱居士,又稱為白衣,不可干預出家五眾的內部事務。
(1)優婆塞(upasaka):在家信奉佛教的男子,俗稱男居士。
(2)優婆夷(upasika):在家信奉佛教的女子,俗稱女居士。
出家五眾與在家兩眾各須遵行不同的戒律。「五戒」又稱為「根本五戒」,其他戒律皆由此衍生而成,無論出家五眾或是在家兩眾皆須奉行五戒:不殺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與不飲酒戒。
中國人常稱基督教為洋教、外來宗教,殊不知佛教亦與基督教一樣,是源自印度的外來宗教。
印度為佛教與印度教的起源地,北歐人的共同祖先 - 雅利安人(Aryan)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從印度西北方攻入印度,征服土著德拉維達人(Dravidians),將所信奉的吠陀教也帶入印度,即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
佛教在印度產生的時候,婆羅門教早已是當時流行的正統宗教。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便擷取若干婆羅門教教義,並加入自己的思想,融合成為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教始祖:釋迦牟尼
西元前566年左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誕生於今日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西南方約二百公里處,當時該地屬於印度勢力範圍,被稱為迦毘羅城(Kapila)。迦毘羅城城主淨飯王(Sudhodana)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父親,他的地位類似中國古代的諸侯。
迦毘羅城為釋迦族的聚居地,淨飯王則為管轄釋迦族的首領。釋迦族本姓瞿曇(Gotama),釋迦(Sakya)為種族名,屬於印度種姓制度第二階級的剎帝利,意為「能仁」;牟尼(Mani)意為「賢人」,釋迦牟尼則為「釋迦族賢人」之意;成道後被尊稱為瞿曇‧佛陀(Gotama Buddha)。
當時婆羅門教為印度唯一的古有大宗教,身為剎帝利王儲的釋迦牟尼,從小便接受婆羅門教的宗教教育,十七歲娶妻,並另有二妾。相傳釋迦在出遊迦毘羅城東南西北四門,見到生、老、病、死等人生疾苦,頓感人生充滿勞苦,而決定出家修行。
釋迦在29歲時(另有一說為19歲)離家,向兩位修道者尋問真理,但未獲滿意答覆,遂開始自行修道,在尼連禪河邊(Neranjara)的優樓頻螺村(Uruvela)苦修。經過6年的苦行,釋迦並未開悟,因此認為苦行無益,終於捨棄苦行。35歲時,他接受村裡一少女所供養的牛乳,飲後入尼連禪河沐浴,坐在菩提樹下觀想,終於開悟成道。往後45年中,釋迦四處傳道,但腳蹤只限於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帶。西元前486年左右,釋迦因病去世,享年80歲。
穆罕默德與可蘭經
「伊斯蘭」原意是:完全服從真主旨意;伊斯蘭教
徒則為遵行伊斯蘭教條的信徒。伊斯蘭教即俗稱的回
教,創始人為穆罕默德(Muhammed),他是伊斯蘭教徒最
尊敬的先知,也被稱為「受讚美者」。
伊斯蘭教認為除了安拉再沒有神,反對信多神、拜偶像,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順從”。順從安拉旨意的人,即“順從者”,阿拉伯語叫“穆斯林”,是伊斯蘭教徒的通稱。在中國,穆斯林也稱安拉為“胡大”或“真主”。穆斯林都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是“安拉的使者”,是奉安拉之命向人類傳佈伊斯蘭教的。伊斯蘭教的歷史,從穆罕默德開始傳教之年算起,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多年曆史,全世界的伊斯蘭教徒,分佈在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西元七世紀初直到十七世紀,在伊斯蘭的名義下,以阿拉伯半島為中心,曾經建立了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印度莫沃爾王朝、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朝帝國;隨著時代變遷,這些盛極一時的王朝都已成為歷史陳跡,但是,作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蘭教”卻始終沒有隕落;它從一個民族的宗教成為一個帝國的精神源泉,爾後又成為一種宗教、文化、政治的力量,一種人們的生活方式,並且在世界範圍內不斷的發展著。
道教,是由我國古代社會宗教信仰轉化的一種宗教,具有漢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點。它起源於殷周時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和戰國秦漢時代的方士求仙採藥,同時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陰陽五行家、道家、儒家學說,把鬼神崇拜、仙方術與古代哲學思想結合起來,使其信仰帶有理論色彩,構成內容複雜的道教神學。
道教的歷史源於公元前六世紀中國哲學家老子的道家思想,隨著年代的演變,變成兩種流派,一為人文學派的道家思想,一為現代人所祭拜的道教。道教以老子、莊子以及其他道家著作為思想基礎,並吸收了陰陽家、神仙家及周易的精神資源,在東漢末年形成宗教。
道教在東漢晚期形成有組織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黃老道演變而成道教,在民間廣泛流傳;魏晉以後,由統治者支持得以發展;從隋唐至北宋,更是道教的興盛時期,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廟觀不僅遍佈全國,且規模日益宏大,道教學者輩出,道書數目大增並匯編成藏;南宋以後至明代中葉,道教在統治者的扶持下仍然繼續發展,但由於與金、元南北對峙,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道教內部亦因而宗派紛起;明中葉以後,內憂外患,朝廷自顧不暇,對道教未能從財力上支持;滿清入關後,統治者對道教不感興趣,因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道教遂由在上層社會轉入民間發展,逐漸演變成民間宗教團體。
此八卦九宮咒輪牌,是由西藏密宗開山祖師,蓮花生大士,聚集樊、藏、漢三地破除各種凶煞之鎮宅安居妙寶而成。
上方中央是佛教密乘主掌智慧、慈悲力量的智仁勇三族姓尊《文殊》《觀音》《金剛手》等三大普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