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yoga sutras of Patanjali(4)


 


BOOK FOURKAIVALYA  PADA (Portion on Absoluteness)


 


第四章:純粹的部分


 


1. 練習的課題有些來自於前世,有些來自於草藥,有些來自於誦經或苦行,或用三摩地的方式。


          有些人沒有做任何的練習,就具有那些超能力,那是前世就練習好的。


          使用像迷幻藥或大麻,也可以練習這些能力。但對瑜珈行者來說,最好不要用如此外在的方式。


          有些人用誦經或苦行僧的方式,自願接受痛苦折磨。


          當然最正規的方式還是三摩地,專注、冥想、三摩地。


 


2. 自然的流,會把某一種轉變成另一種。


 


3. 自然的演進不會是突發的,而是像農夫耕地一樣。


          農夫耕地是去除地面的障礙物,讓水能流入植物的根部,你的練習和你的老師也只是把障礙物去除。


 


4. 瑜珈行者的自我創造了心。


 


5. 雖然,所創造出來的心有各式各樣的不同,但瑜珈行者最初的那個心才是導演。


 


6. 只有從冥想中創造出的那個心,可以遠離因果迴圈的印象。


 


7. 瑜珈行者所種下的因,沒有好壞之分;而其他人則有好、壞、好壞混合之分。


         對瑜珈行者的各種作為,也許有些人會把它們歸類為好的或壞的,但對瑜珈行者而言,他只知道那些事是他必須去做的。


          瑜珈行者就像是器具本身一樣,例如:一把刀,刀能切水果,也能殺人,但是刀子本身並沒有好壞。瑜珈行者的行為是淩駕於好壞之上的。


          而一般人因為有很多種動機,所以他的因果迴圈和瑜珈行者是不同的。


 


8. 這些因會在潛意識中製造出它們的果,會顯現在下一個特別的誕生中。


 


9. 雖然欲望已經被來世、空間、時間所分開,但是還存在著一種沒有被打斷的關係,那是因為印象和記憶還是存在著。


 


10. 因為欲望是永久存在的,而印象也不是重新開始的。


 


11. 印象是由“原因、作用、基本、支持” 所產生,也是由這四者所消失。


 


12. 過去和未來存在在真實的形式中,由它們不同的特徵所顯現出來。


 


13. 不論是明顯的還是微妙的,這些特徵屬於自然定律。


 


14. 事物的真實性是和自然定律的變化一致的。


 


15. 由於各種不同的心,即使同一種物體也會顯現各種不同的外表。


 


16. 並不是說一個物體是依靠一個心靈而存在,因為如果是的話,那麼當心還沒有察覺到那個物體時,如何能變成那個物體呢?


 


17. 知道或不知道一個物體,要在心把它染上色彩之後。


 


18. 由於“神” 的不變,“真我” 才能知道心靈的變化。“真我” 是心靈的神。


 


          心是一直在變的,那是心的天性,我們只能做到讓心安靜一會兒,而最主要是我們要讓心超出它之上,然後去瞭解那個永遠平靜的“真我”


          在變化中的事物是不能分辨別的事物的變化。“真我” 是不變的,所以可以看見心的變化。


 


19. 心靈不是自我發光體,它是真我洞察出的物體。


         “真我” 是一個觀察者,而心是被觀察者。把“真我” 和“心” 兩者孤立、區隔,就是瑜珈。


          心經常會把我們抓下來,那是因為“真我” 是心的基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體驗不到那個“真我”


          當有人罵你時,是他的心在罵你,而不是“他” ,所以你不能去責怪他。這樣的道理不會經常停留,所以我們要一再的提醒自己,這就是精神練習。


 


20. 心不能同時洞察“主題” 和“物體”


          心可以理解看到的外在物體,當有的時候,心夠乾淨時,會轉向內反射給“真我” ,所以那不是主題也不是物體了。


          主題會去看其他事情,而物體則是“真我” 所看見的,但真我不會是這兩者,真我永遠是“主題”


 


21. 假定有一個心被另一個心察覺到,或假設很多的心被察覺到,結果就是混淆的記憶。


 


22.“真我的知覺” 是不會變的,取得它所反射出來的影像,心就能覺知“真我”


 


23. 當心被觀察者(真我)和被看見者(自然)這兩者作用時,就能瞭解所有事情。


 


24. 雖然有數不盡的欲望,心還是為了真我而存在的,因為心是靠著和“真我”的連系才能有所行動。


 


25. 能夠區別“真我” 和“心” 的人,就永遠不會有“真我” 就是心的想法了。


 


26. 然後“心” 就會變得可被辨別的,心就會走向純粹。


 


27. 在兩者之間,有時會被前世的印象激起煩亂的思想。


 


28. 而煩亂的思想是可以被去除的,就像之前講解的。(第二章 12101126)


 


29. 那些能夠完美分辨的人,就會對更高的欲望完全沒有興趣,這種經常停留在這種辨別力之中的,又稱作“崇高美好的三摩地”


          如果你已經和神在一起了,那個和神在一起的欲望也會消失了。


         “崇高美好的三摩地” 崇高是指:品德、公正、守法、責任、道德、信仰、虔誠、守命令。


 


30. 從這個三摩地,所有的苦惱和因果都會消失。


          當一個人到達“崇高的三摩地” 之後,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影響他的心,他就是“活著的解脫者” ,他們繼續完成他們現世的因果。


 


          所有的因果都會裝在一個因果大袋子中,現世的因果就是從大袋子中取出來現世要完成的,根據你現世的因果,你進入了你現在的身體。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一些新生的小孩身上就帶著缺陷,那是從前世因果取來而今生要受折磨的結果。


 


          我們除了完成現世因果之外,我們也繼續在製造新的因果。如何分辨那些是現世因果,那些是未來的因果呢?如果我們故意去踢一顆石頭而腳痛,那是未來因果;如果我們不小心踢到石頭而腳痛,是現世因果。


 


          “活著的解脫者” 他們根據真我的知識,決定不再去製造新的因果,所以也不會有來世因果出現。這並不是說他們不做任何事,只是那些事情是自然到來的,他們跟著這些現世因果,用心及身體來把它們完成。


 


          有些學生會問:那些活著的解說者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死後會回來嗎?或者他們會繼續在哪里演進呢?


          如果你就是活著的解脫者,你根本不會去問這個問題,因為你根本不擔心它。


 


          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些聖者出現在我們之間,有二種原因:一種是他們的欲望又回來了,那時,他們就不是“活著的解脫者” 了。另一種是宇宙的定律讓他們回來,讓他們做為世界的榜樣,‘老師’ 通常是這種情況下來的。


 


          你如何能認出一個“解脫者” 呢?只有當你也成為解脫者之後。有的時候,你會認為某個人是解脫者,那只是你自己認為的他,是你自己的想像。這也是宗教界的問題,每一個人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想像他們的神。


 


          你如果想要有一個解脫者來引導你,你可以根據結果來判斷是否跟隨他。如果你越來越不快樂,就遠離他;如果你越來越快樂,那就跟隨他。


 


          為什麼有那麼多學生跟隨我(作者)呢?他們看見了什麼樣的我呢?他們知道我是什麼嗎?他們只是用自己的想像來看見一個類似的我,覺得這個人可能可以引導我,如此而已。


 


          只有一個聖人能瞭解聖人。


 


31. 然後所有覆蓋知識的不純淨事物都會全部除去。也因為這個知識的無窮盡,那些留下來可以被知道的,幾乎空無一物。


 


            什麼是不純淨?它就像底片的感光物,想抓住一切看到的。


            而一個解脫者的心是不感光的,沒有東西去追求,沒有事情去發展,也沒有事物要被停留。


 


32. 之後,大自然的定律終止了轉變的程式,因為它們已經完成了目的。


            就像之前有解說過的,大自然的3個定律(前進、平衡、惰性)造成了“自然” ,而自然是為了心去經歷到真我而存在的。所以當你解脫到達了“真我” ,自然就不需要再為你存在了,它的目的已經完成。


 


33. 當到達了這個不再被打擾的成功時刻,因果迴圈的演變也就到達了終點。


 


34. 因此,當大自然定律不再構成自然,不需要再為“真我” 服務時,這就是完全獨立自主的至高境界,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純粹的覺知就在它純粹的位置上”


 


【完】


 


作者後續:


再也不需要從外界獲得快樂,快樂就存在於其中,因為“他” 就是快樂的人格化。


如果我們回到《瑜珈經》第一章第2條所說的“克制心靈的變化” ,以及第3條所說的“真我就能回到他自己的位置上” 。這整本四個章節都在解釋這兩條。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最後一條,再重覆拿出來說:你停留在你自己真正的狀態,你已經玩完了你的遊戲,你已經經歷了所有經驗,而你現在休息了。


帕檀加黎的意思是:真正的你在休息,而你的心和身體還在作用著。心和身體還在繼續完成它們的工作,而當你到達解脫者的時候,這些工作的動力不會馬上停止,而必須是動力用盡之時才會停止。


 


而你只是停留在那裏看著即將發生的事情,你是一個目擊者。當你瞭解到之時,你是一個目擊者;當你不瞭解時,你就是一個行動者。一個行動者必需為他的行為負責;而一個目擊者,則不用為這個行為而負責,你是一個真正的自由者。當你是一個目擊者時,你可以看見‘你的手被燒傷了’、‘你的心在哭泣’,而你終究會瞭解到那不是真正的你。


 


一個瑜珈行者的行動是要為了別人而行動。瑜珈行者要無私的服務,而沒有個人的期待,這些是靠你的心做到的,瑜珈的練習也是靠你的心做到的,而不是那個真正的你。是你的心和你的自我需要瑜珈,是教導你放下你的自我去服務別人。


 


“真我” 是不需要任何經文的,經文裏所提到的真我是讓你從知識上去理解,這也就是我(作者)為什麼不再多說的原因。我的學生需要一本有關《瑜珈經》的書,所以我就說這麼多了。


 


就我個人而言,我甚至覺得我們根本不需要經文,生命就像一本打開的書、一本經文,讀它,從劈材耕地或燒一屯飯中去學習,從你的日常生活中學習,何須從經文中去理解呢!


 


最後,我忠實的希望和祈求你們每一個人都能透過帕檀子加黎所講解的《瑜珈經》並經由你們自己的從中所得,能夠經歷瑜珈中所說的和平與喜悅。祝福你們能夠超越書裏面的知識,從純淨的心中獲得瞭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想願成大師 的頭像
    心想願成大師

    Grace心想愿成俱樂部 -Grace Wishes Come True Club-Golden Sun Age-超時空宇宙

    心想願成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