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N1亞型豬流感病毒的電子顯微圖片
雖然H1N1不屬於高致死性流感病毒,但流感病毒仍有可能吞噬上百萬生命,嚴重破壞世界經濟。
撰文 凱瑟琳哈蒙(Katherine Harmon)
心想願成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威脅地球的小行星
生物滅絕級的事件不太可能發生,但“空中爆炸”可以夷平一座城市。
撰文 羅賓勞埃德(Robin Lloyd)翻譯 謝懿
今年6月13日,一顆被命名為2007 XB10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這個小行星直徑1.1公里,足以造成全球規模的大災難。幸運的是,跟其他近地小天體一樣,它到地球的距離相當遠,有1060萬公里,相當於地月距離(約 38.4萬公里)的 27.6倍。事實上,還沒有巨型小行星似乎會在短期內改寫地球的歷史。但壞消息是,在未來200年裏,或許會有一顆小型太空岩石在大氣中爆炸,威力足夠摧毀一座小型城市。
近地小天體(near-Earth object,NEO)是到地球的最短距離小於 1.95億公里的小行星或者彗星。2009年,NASA觀測到 90個闖入 5倍地月距離以內的天體,其中 21個進入 1倍地月距離。近地小天體“獵手”通常會尋找它們在照片留下的“斑點”,如此短暫的觀測很難計算出它們的軌道。因此科學家只能先估算出它們可能撞擊地球的概率,然後等待更多觀測數據。NASA已經發現了 940個直徑不小於 1公里的近地小天體(約佔這一大小近地小天體估計總數的 85%),所幸它們都不會和地球相撞。(造成恐龍滅絕的近地小天體直徑約 10公里。)
心想願成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場地區戰爭可能會給全球帶來噩夢。
撰文 任文駒(Philip Yam)
翻譯 王棟
冷戰的結束以及美國和俄羅斯之間正在進行的軍備控制措施,已經極大地降低了全球核毀滅的威脅。然而,局部地區持續的緊張局勢,使得地區性核戰爭仍有可能一觸即發。
僅僅一次核爆炸,就能以多種方式導致可怕的傷亡。廣島原子彈(1.5萬噸TNT當量)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造成了超音速狂風,吹垮了爆炸點下方的混凝土建築;爆炸產生的熱量將方圓 1公里內的所有人燒焦。數公里外,暫時倖存的人們最終也逐漸死於嚴重的輻射損傷和癌症。
心想願成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該如何回應來自外太空的信號?
撰文 約翰馬特森(John Matson)
翻譯 謝懿
50年前,一個沉溺於“星際竊聽”的天文學家把一臺無線電天線對準了我們 的近鄰,想看看究竟能聽到些什麼。1960年 4月,在美國西弗吉尼亞格林班克的國家射電天文臺,時年 29歲的弗蘭克德雷克(Frank Drake)將一架直徑 26公尺的射電望遠鏡瞄準了兩顆近距恒星,來尋找那裏可能存在的文明發出的信號。雖然搜尋工作無果而終,但德雷克的“奧茲瑪”計劃開啟了目前仍在進行中的地外文明搜尋,又稱SETI。
今年 5月就已年滿 80歲的德雷克依然工作在這一領域,主管著非營利性的 SETI研究所下屬的卡爾薩根宇宙生命研究中心,該中心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芒廷維尤(又稱山景城)。與常常需要租用其他天文觀測設備的研究者不同,這一領域的科學家已經有了專門為此建造的設備,例如剛投入使用的艾倫望遠鏡陣(Allen Telescope Array,ATA)。但由於缺乏資金,原定350面天線的 ATA目前只建了 42面。天文學家現在收集到的數據,還不足以為“宇宙中智慧生命的存在與否”給出明確的答復。
心想願成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它能緩解環境危機,但實現起來仍有難度。
撰文 邁克爾莫耶(Michael Moyer)翻譯 龐瑋
曾有人這樣揶揄核聚變能源:無論何時,問實現的時間,永遠需要20年。今天看來,這還是太過樂觀了。世界上最大的等離子聚變項目,位於法國南部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ITER,參見《環球科學》2010第4期《核聚變懸疑》一文),最早也要等到 2026年才能開始核聚變實驗研究。工程人員至少需要十年時間對 ITER進行測試,然後才能開展下一步工作。在這個項目中,他們計劃將把等離子體束縛在“磁瓶”裏,最終建成一個可輸出凈能量的核聚變反應堆實驗原型。要看到能直接向電網輸送能源的反應堆開始運行,那是下一代人的事了。
與此同時,人類社會對能源的胃口卻永無止境。“全世界對能源的需求都如此巨大,增長都如此迅速,迫使我們必須另闢蹊徑,”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NIF)主管愛德華摩西(Edward Moses)說。(NIF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是美國主要的核聚變實驗裝置,它將多束激光聚焦於很小的靶丸上引發核聚變反應。)理論上,聚變電站可以提供這樣的一條“蹊徑”。這種電站以存在於普通海水中的重氫為原料,不產生任何有害排放──沒有煙塵、沒有核廢料、不排放溫室效應氣體。它們將駕馭使太陽發光發熱的內部能源,為我們這顆行星提供電力。
然而實際上,核聚變大概不會如物理學家期望的那樣改變世界。事實證明,觸發和控制核聚變進行自持反應(self-sustaining,指聚變產生中子數等於消耗中子數,使得反應平穩持續)所需的技術極為復雜。除此之外,第一代聚變反應堆肯定會價格不菲,本世紀內無法廣泛應用。
心想願成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地震會不會把加利福尼亞州撕成碎片?
撰文 凱瑟琳哈蒙(Katherine Harmon)
翻譯 王棟
這場預料之中的大地震襲來時,洛杉磯可能還不至於被震離大陸,變成一座孤島。但是聖安德烈亞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發生的每一次地震,都會把洛杉磯向舊金山推進幾公尺。很長時間以來,科學家們和公眾都預期一場大地震會降臨在美國西海岸。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加利福尼亞州在 2038年之前將遭遇一場至少芮氏 6.7級地震(與 1994年加利福尼亞州北嶺地震震級相同)的概率高達99%。
但是,這場地震很可能更大,甚至大得多。位於南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地質勘探局綜合性多災害演示項目(Multi-Hazards Demonstration Project)首席科學家露西瓊斯(Lucy Jones)說,如果大部分聖安德烈亞斯斷層同時斷裂,地震會達到芮氏 8.2級。
心想願成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升的海平面將會改變世界。
撰文 戴維別洛(David Biello)翻譯 王棟
嚴格說來,美國的版圖正在縮小。在20世紀,美國東海岸的海岸線後退了近20公尺。由於熱脹冷縮(溫度更高的水佔有更大的體積)和持續的極地冰蓋消融,海平面自 1900年以來已經升高了大約 17厘米。
然而,比起海平面將要上升的高度,這 17厘米根本不算啥。“做好本世紀末升高一公尺的準備吧,”美國NASA退休科學家、冰川學家羅伯特賓德謝德勒(Robert Bindschadler)說,“海洋裏的熱量正在使冰蓋消融。”
一些著名的預言,例如美國佛羅裏達州淹沒在海平面 5公尺以下,孟加拉國變成海灣,可能還要再過幾個世紀才會實現。但是到 2100年,北極無冰和海岸線變樣都會發生。根據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估算,全球約有 2億人居住在高出目前海平面不到一公尺的地區,其中包括全球十座最大城市中的 8座。“他們將不得不遷移,”賓德謝德勒說。
心想願成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機器人掌管世界會怎樣?
撰文 拉裏格林邁耶(Larry Greenemeier)
翻譯 崔琳琳
能夠自我復制、自我學習、適應不同環境的高智能計算機和機器人,一旦出現必將改變世界,對於這一點,人工智能研究者深信不疑。引起爭議的原因是這樣一些問題:這一切會在何時發生,影響會有多深遠,人類應該如何應對。
心想願成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導現象(新浪科技配圖)
如果它們存在,電網將會徹底改變。
撰文 邁克爾莫耶(Michael Moyer)翻譯 龐瑋
心想願成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能夠改造有機體,但它能賦予無生命物質生命嗎?
撰文 戴維別洛(David Biello)翻譯 致樺
一位科學家將少量無機化合物添加到冒著氣泡的燒杯中,然後搖了一搖。瞧,微妙的反應發生了,新的生命形式自行組裝而成,馬上就能夠繁殖生長。上述場景就是對合成生物學或實驗室中創造生命的通俗想象。
心想願成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