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Yoga Sutras of Patanjali
----about at 200 B.C.
《瑜珈經》由印度聖者帕檀加黎著作
----約西元前200年
章節
BOOK ONE :Samadhi Pada
第一章:覺知的部份
BOOK TWO :Sadhana Pada
第二章:練習的部份
BOOK THREE :Vibhuti Pada
第三章:實踐完成的部份
BOOK FOUR :Kaivalya Pada
第四章:純粹宇宙觀的部份
------------------------------------------------------------------------------------- BOOK ONE :Samadhi Pada :Portion on Contemplation
第一章:覺知的部份
1. 瑜珈的解說現在出來了。
使用“解說” 這個詞,是因為不想用“哲學” 這個詞,它是淩駕於哲學之上,而更有解說如何練習的含義在。
2. 瑜珈就是克制心靈的變化。
帕檀赭黎給了瑜珈最高的目標。這句經文已經全部解釋了瑜珈所有的含義。所有的瑜珈的練習全部都以此為目標發展出來的。
3. 然後“真我”就能回到自己的位子。
當你到達真正的真我,你既不屬於身體也不屬於心靈的。但是你的心靈要夠安靜,你才能真正的瞭解到那個和平的你,才能讓你的心靈結合你的身體走在你的前方。
4. 心靈的變化會去假設“真我”的各種形式。
“你是誰?” 你可能會用很多外在的東西來代表你,例如我是律師(那是職業),我是有錢人(那是指你所擁有的財富)……。去掉外表之後,每個物體都是以能量而存在著,你和石頭都是一種能量,那是一種不會改變得覺知,只有瞭解這一點,你才能安撫你的心。
5. 有五種心靈的變化形式會帶來痛苦或不痛苦。
在這裏最有趣的是他的用詞是“不痛苦” 而不是“快樂”。因為“樂” 最終也可能帶來痛苦,例如失戀。而悲憐受難的人,可能當時帶給我們痛苦,但最終讓我們更瞭解世事及和平的重要,它就不再讓我們痛苦了。
存在其中最大的因素則是“自私” 與“無私”。
最後,創造別人快樂的人,自己肯定會快樂的。
6. 這五種就是“正確的知識”“誤解”“言語欺騙”“睡覺”“記憶”。
以下將一一解說。
7.“正確的知識” 的來源是:直接的洞察力、推論、和聖經的證言。
知識存在於有一種你自己可以清楚判斷的洞察力和推論,另一種真正的道理是不需要去印證的,那是一種恒苦至今不變的聖經上的證言。
去除心靈改動的方式並不是一股腦的把所有的思想全部拋開,那是很難做到的,而是一一歸類審查,這樣才能滿足你的心靈,並慢慢找到和平。去除心靈雜亂思想必須是一點一滴的,而使用的是“正確的知識”。
8. 誤解是因為當知識並不在它正確的形式上。
例如:誤把草繩當成蛇,而令你產生害怕。誤解會令心靈胡亂的浮動。
9. 聽從所聽到的言語而不去瞭解它,這就是“言語的欺騙”。
只聽別人所說就以為是真的。
這當然會令你的心產生變化。
10. 另一個心靈的變動源自於和空無一物類似的“睡覺”。
不要認為睡覺時是沒有意識的,因為你已經意識到那是沒有意識的。
11. 當心靈的變化是在於先前的經驗沒有被忘記,而又回到知覺裏來,稱作“記憶”。
記憶會在心裏產生強烈印象,不管我們想要還是不想要。通常表面的形式是夢或白日夢。
這就是五種心靈變化之因,必須被控制。
控制心靈說起來很容易,而通常好像是心靈在控制著我們。
12. 克制心靈的變化必須靠“練習” 和“不依附”。
進取的方式是練習,被動的方式是防禦你自己被改動。
有以下說明。
13. 根據以上兩者,“練習” 可以讓心靈穩定。
而這個練習是指不見斷的練習,不是幾天,也不是一天中的幾小時。必須全部的小心的查看每一個想法、每一個字和每一個動作。
以下有帕檀赭黎提出的三個準則:
14. 練習是一個很堅固的基礎訓練,必須要長時間的上課、不中斷而且要嚴肅認真。
帕檀赭黎說要長時間的練習,但沒有說多長。
耐心的練習,你的心就會安穩而和平。如果一心急於知道結果,你的
心就會被破壞掉。
耐心、奉獻和信仰。
15.“不依附” 是指自我意識可以脫離看和聽的強烈欲望。
看和聽,是人類滿足欲望的兩大主要感官。而欲望會使心靈蒙上色彩,就有如在平靜之湖投入石頭而泛起漣漪。心不靜則會打亂穩定的練習。
所以“不依附” 是跟在“練習” 之後。
欲望會使你的練習結果煙消雲散!
在這裏所指的欲望是指個人式的欲望,如果除去了個人的欲望,你就願意去服務別人,而你將會得到喜悅。
所以作者也說:[最無私的人也是最自私的人,因為他不願意失去他的喜悅。]
而即使你的欲望是“獲得解脫” ,你依然是被禁錮的人,要獲得解脫,你必須是完全無欲的。
無欲是可能的嗎?答案是不!
因為心的作用就是欲望,所以除了欲望不用於自己的私欲上之外,還必須要“沒有期望” ,因此,你就不會因為任何的結果而失望了。
不期望任何事,本身將會得到回報。
16. 更高級的“不依附” 是瞭解真我之後的不渴望,甚至對構成自然的基本要
素也不渴望。
一般性的不依附只是去克制從記憶中的強烈印象所產生的欲望。
而當你瞭解到自我內在的真正平靜,那些強烈印象對你來說不過只是萬丈光茫中微不足道的點,這種知覺稱為“高級的不依附” 。
17.“全然的覺知”(又稱三摩地) 是按照四個步驟而來:理解、反射的印象、喜
悅和純粹的我。
a. 冥想時集中在一個具體的物體上
b. 冥想時集中在抽象的微妙事物上(如光、愛等)
c. 冥想時集中在喜悅上
d. 冥想時,除了“我” 之外,什麼都沒有
當你專注於某一物體上時,你會全然瞭解那個物體的道理,從而能產生很強大的力量,這是很危險的,就如同原子成為原子彈一樣,所以必須心存善念。
18. 另一種“全然的覺知” 是在穩固的練習心靈改動完全休止的時候,所剩下
的印象,稱為“完全不用辨別的三摩地”。
在這種覺知裏,甚至連“我” 和已往的印象全部不見,只有“覺知”(或“意識”) 在那裏。
到達這個境界,你就完全自由了,無論你是否還在這個世界裏。
當之前的四個步驟練習完成之後,不難達到這裏。
19. 那些離開他們肉身的人,無論是升天或併入大自然中的,都將重生。
即使在進入“全然的覺知” 之後,獲得自由並遠離自然,最終還是要回到宇宙之中,那是因為宇宙中還有很多欲望的種子,那不能讓你獲得全然的解說,你必須回來投入,滿足其他的練習者。這也是為什麼神會回復到人身,當任務完成後再回到上天。
20. 要達到第2種覺知,必須靠“有信念” 、“強壯” 、“記住以往的教訓” 和
“靜思”(洞察力)。
21. 專心而又敏銳的練習者,很快就能達到“全然的覺知”。
22. 到達成功所需要的時間,依照練習的溫和、中等或強烈的速度不等。
23. 另一個到達的方法則是將自己奉獻給神。
24.“神” 是指超然的靈魂,不被任何苦惱、行為、結果及內在欲望所影響。他
是誰?
25. 他就是無所不知的。
※瑜珈中所稱的“神” 是指“宇宙的知覺” 、“靈” ,但又帶有擬人化。
他就是知識本身,宇宙的知識。
如果宇宙是一個圓,在裏面的是有限,在圓之外則是無限。如果你接受有限,則你也必須接受無限,就像男相對于女,左相對於右。所有的思想都有一體兩面。
在我們有限的知識裏,那裏必定有無限的知識。
26. 不論時光演變,他就是明師的明師。
其實你本身已經擁有知識,但必須有別人來讓你瞭解到你本身擁有的知
識,這個人就是明師。而神就是明師的明師。
這位明師就是你到達三摩地的另一個方法。屈服於他之下,說著:“我是你的,我是你的。” 就可以到達,因為你已經超越了自我。
最後為[我與神為一體]。
※在我們的生活中,首先我們與“自然” 結合,而現在我們要與“神” 結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