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龍脈來龍去脈詳解
全球龍脈來龍去脈詳圖(全篇)
什麼是龍脈?龍即是龍脈,風水中以龍的變化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其中主山為“來龍”,由山頂蜿蜒而下的山梁叫“龍脈”。成語“來龍去脈”就源於此。山脈有不同的走勢,因此龍就有不同是姿勢。
風水學把龍勢分為5種。1,南北走向稱為正勢。
2,由西向東成為側勢。
3,逆水而上稱為逆勢。
4,順水而下成為順勢。
5,首尾相顧成為回勢。
這裏順便說一下,為什麼側勢是“由西向東”呢。因為風水師常以我國的四條大河來劃分龍脈,稱為三大幹龍。長江以南的山脈成為南龍。長江與黃河之間的山脈稱為中龍。黃河,鴨綠江之間的山脈稱為北龍。三大幹龍的起點為昆侖山。昆侖山位於中國的西部青藏高原,所以這裏便是由西向東。
全球龍脈均發源於昆侖之西,龍脈之祖為帕米爾高原,在中國大唐西域舊地。北龍兩條:一為蔥嶺、薩彥嶺,去蒙古。一為天山、陰山、燕山、興安嶺。
兩龍在中國東北(現俄羅斯境內)交會,主龍去勘察加、過海去美洲,為洛基山脈、安第斯山脈,渡海而連南極山脈。
支龍回頭南下,形成朝龍(案山,即東洋島鏈。詳見下。)
東龍為昆侖山脈,中龍經祁連、秦嶺後分為兩支:北支為太行山,南支為桐柏山、大別山。
南龍為喜瑪拉雅山,南下印尼、新西蘭、一支去澳洲。
西龍兩條:一條去烏拉爾山脈,形成歐亞大陸的分界線。一條去高加索山脈,去西歐分為兩支:一支北上挪威芬蘭,一支南下非洲。
昆侖又為中龍,居天下之中,入於中國。天下之中在中國大唐西域舊地。中國為天下之中,大唐中土,豈是虛言?!有龍脈為證: 從全球龍脈看:昆侖龍左右龍和朝山十分明顯:左青龍為北龍(為中國北部蒙元舊邊疆)。右白虎為南龍(為中國西部、西南邊疆)。案山為東洋島鏈:阿留申、勘察加、千島、日本、琉球、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島鏈。(乃中國舊藩屬邦)。昆侖龍脈特別眷顧中國,更神奇的是: 單從中國的龍脈看:昆侖龍左右龍和朝山也十分明顯:左青龍為阿爾金山脈,去陰山交會北龍,東下三韓陷幽冥。右白虎為唐古喇山脈,去江南之南嶺。案台為舟山、琉球、臺灣諸島。這是中國古代堪輿家所認為的“大南龍”、“大北龍”喲。當時他們眼裏的天下只有這麼大,不知道還有更南的、更北的更大的龍脈。這要感謝全球衛星地圖了,連海底的龍脈都能看清。呵呵。單從中國中原地區的龍脈看:昆侖龍左右龍和朝山也十分明顯:昆侖主脈經祁連、秦嶺後分為兩支,北支太行山為青龍,南支桐柏山大別山為白虎。泰山為案台。
龍興中國——踏尋龍的足跡作者:孟廣順 摘自2004年《報告文學》第58期 中國的氣,是沿地勢由西流向東方的。
由於氣的靈妙,氣聚之地大都出現許多大人物,通常把這種地方稱之為人傑地靈。而氣的源頭便是昆侖山。在國家地理上,它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東延青海境地內,長達2500多公里。它的西段是塔里木盆地和藏北高原的介山,西北東南走向。東段成東西走向,分出三支;北支為祁漫塔格山;中支為阿爾格山,東延至布林汗布達山及阿尼馬卿山;南支為可哥西裏山,東延為巴顏喀拉山,在四川邊境與氓山和鄺山、郟山相會合。
對於昆侖這座大山,人們只知道它的高大雄偉,實際上它是中國乃至世界龍脈的發源地和鼻祖。古時便被看作為產生源氣之所。黃河由它發祥而出,它是生氣之源,物本之源。氣脈從昆侖山向全世界擴展,所發端出的五支龍脈,其中三支在中國,兩支向歐洲方向延伸出去,因而成為天下的主山。中國的三支龍脈,從北方開始,以北幹、中幹、南幹的形式,在中國的大地上流動,與黃河、長江等大水系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古,地理的基幹龍脈對三支幹龍的分法為:
北龍: 沿黃河通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方,延伸至朝鮮半島而止。實際上,北龍不應到朝鮮便終結,它相接於朝鮮的白頭山。也就是朝鮮的龍脈發於白頭山,但並未停止,只是隱入了海中,最後連接了日本列島。北京、天津等城市處於北龍之上。
中龍: 通過黃河、長江之間的地區,包括四川、陝西、河北、湖北、安徽、山東,到達渤海終止;西安、洛陽、濟南等,均為中龍氣聚之所。
南龍: 沿長江通過雲南、貴州、廣西、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南部地區入海而停止,通常把香港、廣州、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劃為南龍。
這三條龍的幹脈生出支脈,支脈又生出支脈,猶如人體血管和經絡一樣,遍佈于中華大地。三大幹龍中,北龍和中龍的分法古今大相一致,惟獨南龍未被取得共識。唐代的大地理家楊筠松認為:江浙地區最平坦的當屬蘇州、松江、嘉興、湖州、常州五府;嘉興、松江的龍脈發自古目支脈,到杭州鳳凰山分出,沿江東北曲折而行後消失,到高亭忽然聳峙,進入海寧、海鹽;稍微靠中行走的有崇德、桐鄉、嘉興、秀水、嘉洋、平湖、松江,盡于西餘等九峰,被太柳湖界開。稍靠外行走的,從上海到吳淞、江口為止;沿海往西靠內行走的,有曹水,各城郡都是西目的分支。湖州的龍脈發於東目支派,成為臨安、余杭;從安吉出發,經武康、歸安,終正于烏程,廣德、宜興的離墨是正龍盡頭。長興棄山是大龍的盡頭,都為南龍的分支。常州是發於京口的支脈,接連丹陽,高原崗阜隱隱隆隆的是毗陵,與晉陵相連屬,支脈是夫椒、錫山;從晉陵沿太湖向東南行約六十裏有洋山,方圓四十五裏到天平山向東稍南斷伏,過金山。而金山出獅山。獅山又出索山,自此向東都是平原。三十裏後聚為吳都,丹陽與武進交于濱江,再分支江陰;沿江往東偏南,虞山出現,便有常熟。北邊是大江,南面是昆湖,中間是平凰東南是昆山,東邊是嘉定,太倉也到吳淞、江口而止。而明代的劉伯溫考稱:南龍一脈,從峨眉山沿江東行後,一開始不知結局。從通州泛海勘察後,才發覺海鹽一帶的山脈是南龍的盡頭處。因為天目山雖為浙右鎮山,但山勢並未截止,而是蜿蜒而來,右挾黔浙,左帶苔水,直到海鹽長牆秦駐之間才終止。於是,以平松諸山為龍,左抱長江、淮河、泅水,以慶紹諸山為虎,右繞浙江曹娥之水,都朝拱著海鹽州。後邊的脈氣乘湖東出,前後以朝鮮、日本為岸,使南龍成為最大的幹龍。應當說,楊筠松和劉伯溫的論斷都很有道理。但南龍並未止於上海或海鹽,真正的南龍龍脈在福建繼續延伸入海,到達臺灣島後仍未到盡頭。
山在地上行,氣在地下走。中國地理上的三支幹龍又是怎樣由西向東行進的呢?
北龍之氣脈發于祁漫塔格山,行至南山口生出雅拉達澤山和錫鐵山;到達甘肅生髮了祁連山,一直向東生髮出拉北山、合黎山;進人青海形成了達阪山。達阪山生賀蘭山,賀蘭山生石嘴山,石嘴山生狼山,狼山生大青山;到 山西 先生發出太行山主脈,太行山生出長梁山、呂梁山,長呂二山又生出五臺山、恒山,五臺山、恒山又生出狼牙山等各支脈;到北京的南口關溝,與燕山相接。
太行山與燕山雖不屬同一龍脈,但仍為一氣。在南口燕山承接太行脈氣繼續東行進人河北,生髮出霧靈山;往南又生髮平谷的京東大峽脈,大峽脈向東生髮出東陵所在的昌瑞山,昌瑞山東行生青龍山,直到秦黃島。霧靈山往北生出承德的風山,風山生髮棋盤山,棋盤山生髮遼寧的虎山;虎山往北又生兩支,一支為內蒙古的天山,吉林的興隆山,二山行到內蒙合生出大興安嶺。另一支為長白山,長白山形止而氣未止,朝鮮的脈氣與此相接,生出了白頭山和惠山;二山的脈氣隱於海中,直貫日本,生髮出各列島才就此而止。
中龍之氣始于阿尼馬卿山,同時生髮出兩支:北為甘肅的西傾山,西傾山生鼠山,鼠山生武山;氣沖陝西而生岐山,岐山又生秦嶺,與大巴山相接。南為氣人西藏先生出他念他翁山,他念他翁山生出沙離裏山,沙離裏山生出涼山,涼山生出大巴山,南北二氣在大巴山又合為一氣。大巴山主脈承接秦嶺之氣分生三支:南生髮出二郎山,二郎山生名山,名山生邛山和睞山,邛睞二脈又生出岷山和峨眉山。岷峨二山生出樂山。中生湖北的武當山,武當山生河南的桐柏山,桐柏山氣聚成大別山;進人安徽,大別山生出潛山、霍山,二山生出嘉山,嘉山生含山,含山生冶山。北生河南的伏牛山,伏牛山生髮了崤山、熊耳山,兩山又生出嵩山;氣人山東生髮出微山和蒼山,二山之氣生出泰山,泰山又生徠山、沂山和魯山,三山擴展而生北圈山、蘭陵和長島,到此臨海為止。
南龍之氣發於可哥西裏山,後生他念他翁山;入雲南生出橫斷山和伯舒拉嶺,二氣往南生出高黎貢山,往北又發生二支:一生為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過涼山後生出盤于雲貴兩省的烏蒙山,烏蒙山又生湖南境內的巫峽、龍山、武陵山、雪峰山。四脈氣交而生南嶽衡山。衡山之氣進入江西又生武功山和羅霄山;兩山脈氣化之成景岡山。以景岡山為少祖又生南北二支:北為九嶺山,九嶺山生廬山,廬山之氣貫于安徽又生髮黃山;過安徽到浙江派生出天目山、莫干山和牛頭山。此後,牛頭山生煤山,莫干山生金山,最後匯於上海吳淞口和杭州灣。
橫斷山和伯舒拉嶺所生另一支,先是滄山、寧靜山、怒山、無量山、哀牢山。五山之氣入老撾生髮拾宋早再山;此山不但沒有南延反而回頭人廣西,生髮十萬大山,十萬大山生出靈山,靈山生出雲開大山,雲開大山又生出大瑤山。大瑤山脈氣入廣東而生雲霧山,雲霧山之氣生髮出佛山、中山和羅浮山,三氣匯成九連山,再生大庾嶺,大庾嶺生蓮花山;氣人福建而生武夷山,再生雲山;氣人浙江則生出仙霞嶺、括蒼山,還生出南雁蕩山。南龍在歷史上認為止于江浙。實際上,脈氣過海到達臺灣後仍未阻斷,而是越過巴坦群島,擴散至整個南亞地區,最後與發於昆侖山西南的氣脈合為一體,這便是昆侖山之氣人藏後生髮的世界屋脊喜瑪拉雅山;由此山入氣行人印度而生髮東高止山到斯里蘭卡。東來的氣脈經菲律賓於西南之氣相交,擴經周邊諸國至澳大利亞,南龍氣脈才算真正的終止。對於伸向歐洲的兩支幹龍,歷史上古人只認為由昆侖山生髮,而沒有透露過它們的氣脈走向。這兩支幹龍的脈向為西北、東北各一支: ――昆侖山之氣首先在北面生化了新疆境內的天山山脈。天山往西北,生出了慕士塔格山和公格爾山脈。二氣人塔吉克斯坦生出被前蘇聯命名的共產主義峰和列寧峰;經阿賴山又生吉爾吉斯山,再生楚伊犁山。擴散到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後,形成大高加索山。此山脈氣人羅馬尼亞生喀爾巴阡山,由喀爾巴阡山生髮了橫跨法國、瑞士、澳大利亞的阿爾卑斯山,以至氣展歐洲各國,這支幹龍最後經英國到西班牙才停止。 ――天山往北偏東,先生北塔山和蒙古的阿爾泰山,由此山脈氣生髮出汗呼赫山、杭愛山;入蘇聯(或俄羅斯)後,生出唐努山和薩彥嶺。這支氣脈過烏蘭巴托生雅布洛諾夫山,又生斯塔諾夫山,再生上揚斯克山和切爾斯基山。此氣過白令海峽到美國生出阿拉斯加山,人加拿大生出海岸山和洛磯山;繼續延伸至墨西哥而生出馬德雪山,最後到巴拿馬而停止。
氣的運行是不分國界的。地殼的運動和大陸板塊的組合都是“氣”運行的結果。地核中在蘊藏了豐富礦產的同時,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就是“氣”。人類有國家之分,而地氣卻不會同國家間的分隔而斷行,只是像人身上的經絡各走一脈而已。五大幹龍的氣源都在中國的昆侖山,華夏民族被稱為中國,實有世界中心的涵蓋。長沙馬王堆一號墓中有一幅描繪昆侖山的圖像,它被龍神守護著。
氣隨山行。五大幹龍或為中國的三大幹龍,從西向東相生的萬千山脈中,大幹生出小幹,小幹生出支幹;支幹生出大支,大支生出中支和小支,支又生支,每一處都有龍的支脈存在。但所有的龍脈都與水相隨,有山就有水。這是因為“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無山則氣散而不附。山無水則氣塞而不理。”氣來有水導行,氣止由水界定。氣為水之母,有氣才有水。因此,中國的山川龍脈是以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為界的。自昆侖山始發氣脈後,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和嵩山這五嶽以及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瀆,便被看作是用來節制和疏導天地之氣的。
龍脈思想的形成和確立,將國家地理上的山川河流和氣脈歸屬成為一個難得的系統。在此基礎上,將國家的興衰存亡和人民的福祉,都置於在自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之下。天人合一、自然融人、遵循大道也就從上古到今天成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的一種信仰和行為準則。如果把中國的都會郡州、村鎮民宅置於三條龍脈的基幹上,由西向東,祖先們用怎樣眼光、思維來審視和構建城廓而給後人留下了著名的都市呢?
沿著昆侖山東延的龍脈,能夠使先人們興都置國的首先當數秦嶺。它處在中龍的主幹,東西綿延,西起甘肅、青海兩省,乙太白為主峰,橫貫中部;東到河南,西傾山、氓山、迭山、終南山、華山、崤山、嵩山、伏牛山都在它與大巴山合承一氣伸展的支脈上。因此,既成為渭河、淮河、漢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嶺,又是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氣脈進入咸陽後生發出了挺拔的九峻山,而渭河在寬闊的平原上穿流而過。西元前350年,孝公任用商鞍變法,國富力強後,自櫟陽遷都至距現咸陽市東北二十裏的古都咸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天下十二萬戶富豪遷到此地,設置成帝都,與九峻山一脈的畢郢原,便建起了很多的古代帝王陵。而對都城規模,秦始皇一再擴大,並建造“東西五裏,南北千丈”、可容坐萬人、一直到秦朝滅亡也末建完的阿房宮。定都于此,按照地理龍脈理論,不能不說當時的秦始皇十分重視來自於秦嶺北麓的王氣。咸陽城以九峻山為祖脈,以渭河平原為明堂,以渭水為朱雀,關住了九峻山的來氣而聚成正穴。這樣,咸陽界於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時,由於九峻山主脈的高大特異,加上秦始皇坐天下于此地,在營造和擴大都城規模、興建宮殿時,仿效紫微宮,把渭水引人都內,象徵天河,以皇宮標示北極星,告知世人咸陽是帝都,宮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動搖,把整個都城建成了一個宇宙圖式。也許正是秦嶺的王氣使他留戀,秦始皇死後把自己的皇陵選擇建在了渭河平原東北的臨潼,南依驪山、北跨渭河,形成氣度不凡的皇家氣派。還是這道氣脈和這條渭河及這片平原,漢高帝首先發現了位於咸陽東南的長安(今西安)這塊風水寶地。與咸陽不同的是渭水流至平原中部後,在秦嶺以北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形水口,所分幾條支流由秦嶺北麓而出,最後在中部交匯,支流環抱了一片平坦的原野。於是漢高帝以秦嶺北麓為主脈,緊貼靠西的內支渭水建成定都,喻為長治久安。此後,西漢、新、東漢(獻帝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包括唐末的黃巢)均在此定都。東漢,三國曹魏還以此做過陪都;而真正成為陪都卻是在唐末天佑元年遷都洛陽之後。長安建都到今天,共經歷了4次大的變遷。但其地理意象仍是依託著秦嶺北脈和渭河,定位在渭河內側東西兩條支流環抱中。
如同秦始皇建咸陽興宮殿一樣,漢時的長安佈局也是摹仿對應了天星宮位。不僅城中有天河般的細小渭水流過,而且整個規劃仿效了天宮圖上的大熊座和小星座,以城角、宮角對應兩熊座星相分佈,遍佈全城;且南城牆仿照了南斗星,北城牆仿照了北斗星。隋唐時期,長安城從靠西支渭水邊的漢長安城址上全盤托出,南移到內側東西兩支流的開口處,既承了秦嶺的氣脈,又得水開口之貴;明代至今只是擴大外延而沒有再變過城址。從隋唐開始,長安和洛陽開始建為一對都城,為後來遷都奠定了基礎。這時,長安城中心部分,把太極殿北移了,建城造宮多仿北斗運行,使整座城池像一座天界。而在東西軸線上,以《周易》中的乾位設了長安城的龍頭,依乾卦從九一到九六的不同含義,營造了不同的建築物,代表帝都的特徵。正是首接昆侖之氣的秦嶺幹脈,由渭河相隨,還使周朝發起於歧山,使唐高祖與武則天的合葬墓置於乾縣。這對皇帝皇后頭枕梁山、腳踏渭河,不能否認他們對渭河平原風水的推崇。
緊承秦嶺脈氣的是橫連甘肅、陝西、四川、湖北四省邊界的大巴山系。它雖連陝、甘兩省,但實際上因與秦嶺相接而成為四川和漢中兩座盆地的界山,由陝西向東南方向蜿蜒而來,以湖北的大神農架為主峰,分生出包括摩天嶺、米倉山、武當山在內的眾多名山;長江、岷江、嘉陵江等諸多水系和幹支流隨它東行,並在沿途結穴。這樣,先人們以它的幹流龍脈為屏障,以每一處幹支脈前後左右的山巒為四砂和朝、案,一路建置了重慶、武漢、成都等名城。而巴山龍脈生出的支龍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上當算延伸至四川盆地北緣、嘉陵江中游而結為大穴的蟠龍山系。它承著大巴山的脈氣,像一條未能升天的蒼龍蟠於川北。幹生支、支又生支、支支岔岔從北向南,遍地結聚。先由巴山主脈生出煙峰樓,煙峰樓東支而生682米 的蠶絲山,蠶絲山東延又生出雲臺山穴脈,並過雲臺山來龍向東南生出博樹埡,博樹埡繼續延伸,在東南生出702米 高的高成山;高成山往前向正南發出支岔,東西各生劉家坡和靈城岩為止。煙峰樓主脈南下到五裏子,東生小支至玉粉牆埡。在東西對峙上,正好與高成山成為龍虎砂。從五裏子主脈向西南延綿百里生出露絲山,露絲山往前到嘉陵江邊的主脈生出了鳳凰山,支脈生出了紅廟子。而從五子裏往前正南發出一大支龍,到雙婭向東再生髮龍脈趙家山,與東發的劉家坡形成關口對峙。主脈往南繼續生髮出蓋陽山;蓋陽山在陳家坡又分三支:西南到引鴻寺,東南到靈山,正南在大盤龍;在大盤龍以北又生西南支脈大山,往東生出小盤龍,中生出傘蓋山,西生出玉臺山而結穴。嘉陵江如一條玉帶緊緊纏繞著它。在小盤龍的盡頭平原處、嘉陵江的北岸便產生了具有2300年歷史的巴蜀重鎮――閬中,史志描繪它是“間水遷曲,經其三面,縣居其中。”
中龍東發,借著它的脈氣,古人建了一座座省城縣市。河南西南部的南陽從戰國時就已被置縣。秦嶺、大巴山二氣在此聚結,白河隨山而轉流貫東西。在這座城池的東邊有桐柏山起發,北邊則有熊耳山和方城山、伏牛山,南邊有湖北大洪山的支龍應山,西有武當山。這樣,南陽建城的地理取向,便是以熊耳、方程、伏牛山餘脈做為所依的玄武,以桐柏山餘脈為青龍,以武當山和丹江口水庫為白虎,以應山餘脈為朝案是顯而易見的。但在大格局上,它卻承啟了洛陽氣脈,不僅因為洛陽在北,南陽在南,而且洛陽的伊水幹支流和流經南陽盆地的白河,都源于伏牛山北麓。此外,龍氣由西北而向東南生髮,同在大巴、秦嶺的幹脈上。而洛陽在承氣接脈上,因它處在河南西部,更靠近大巴山和秦嶺的東段,比南陽更領先一步。
洛陽為中龍置建的古都之一,周成王當時營造了洛邑。戰國時改稱洛陽,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秦時置縣,為三川郡治。漢後曆為河南的州、府、路。東漢、三國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和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梁、晉、漢、周、北宋、金,都以它作為陪都。東漢時有太學生2萬餘人,明帝在此修建了白馬寺。置建這座帝都,歷代都注重了它的王氣。地理上,發於崤山山脈的北邙山支脈,以東西走向西起東三門峽,東到伊洛河岸便止住停行了。由於北邙山的氣勢所在,東漢及北魏的王侯公卿們,都把死後的墓地選在了城北展開的黃土臺地上,所以有“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之說。在水的支流合攏上,源于伏牛山的伊水,經過240公里 的行程,在堰師縣的楊村附近流人洛河;源于西北的踱水,東南流經舊縣城東以後流入洛河;源于淹池縣東、新安縣北的澗水,東流經新安縣至洛陽西北折向東南匯入洛河;源于華山南麓的洛河,東南流經盧氏縣折向東北,與伊水一起在楊村匯成伊洛河,成為黃河下游南岸的一大支流。黃河、洛水自古是中國的發祥地,因此這塊土地始終被視為天下的中心。作為帝都,在洛陽選址的地理模式,既不同于長安,也不同於閬中。雖然借助了邙山主脈之氣為來龍而北依,前面以伊水以南的龍門山為朝案;但東、西沒有閬中的砂山合圍之勢。它左右所借的是躔水和澗水,將東、西流水視為青龍、白虎,北邊的邙山當作玄武,南邊的伊水看成朱雀,加上有龍門山做朝山,洛陽城的格局才達到了自然天成的境地。伊、洛、躔、澗四條支流匯於洛河,並在都城中心川流而過,一來形成了交匯的水口,二來將邙山的脈氣關攔在了洛陽城中,成就了一方吉地,不同的只是“四神相應”模式在洛陽城起了變化。洞察洛陽城的演變過程不難看出,雖然都址有所變遷,但借水在城中川流的形勢基本沒變。尤其是隋唐城,把帝都置於洛水兩岸,把城廓一分為二,仍運用了長安和咸陽置都的方法,以水為天河,也將洛陽擬為了紫微宮。初建洛陽時,儘管谷水較弱卻流經城中,東周王選址仍選在了谷水與洛水的交匯處,稍偏西南。漢晉魏時遷址到了東北的金村、漢太學洛水的對岸,偏邙山和龍門山,看中的是洛水和伊水的迂回,擴大了都城的明堂。隋唐時代又將城遷臨近周王城的邙山來水與洛河交匯處,並使其布于洛水兩岸。明、清時代,把都城置於洛水北岸的來水交匯處,這時形勢宗選址的結果,既讓它北接了邙山的氣脈,又令伊洛朱雀水在前翔舞,且對正了龍門山,使這古城坐落在了龍穴的聚結地。洛陽城在漢魏時,南北九裏,東西六裏。堪輿家們把它稱為“九六城”,所取軸線也為東西向,與長安相類似。儘管當時它是一個長方形的城廓,可不論長安和洛陽誰是帝都,誰是陪都,九六都代表了皇帝的地位和尊貴。
黃河南岸、河南中部偏北的另一古都是開封。五代梁開平元年就被置為州,後來的晉、漢、周及北宋等在此建都。它的最大地理取向是:嵩山之中嶽脈氣由西南而來;橫貫山西的沁河從西北來,在北岸的黃河入河口交匯,開封與沁河匯人黃河的水口在一條直線上,西北的來水與西南的來龍,正好使開封處於它們的交點上,加上黃河在正北蜿蜒東流,便使開封具備了一個較大的風水勢局。於是,它以嵩山之脈為朝山,以黃河做依託,成就了這座歷史都城。相鄰的鄭州之所以成為中原最大的樞紐,與它置於山與水的氣交彙聚處有很大關係。
中條幹龍的北支在渤海和黃河聚結終止前,在山東的中部盤踞,形成一個巨大的龍穴,從而產生了兩大名城泉城濟南和以孔聖人聞名天下的曲阜。泰山乘著中幹中支和北支的氣脈,從東平湖東岸躍起,向東北延伸達200公里 ,並生出魯山、徠山和沂山。由於它的雄偉高大和特異,並對應著北斗,在五嶽中為首,有“泰山北斗”之稱。它的神秘和氣勢,驚得眾多皇帝到此封禪,其氣脈伸延到四面八方。跟隨並挾持它的不僅有九曲十八彎的黃河,更有東邊的湖澤。京杭運河到濟寧直匯南陽湖,把黃河與四湖,即: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連為一體,形成對泰山氣脈的關攔態勢。而四湖為一的南微山湖,在它的盡頭最南端,又折頭環顧,顯出對泰山祖脈的照應和依戀,黃河到微山湖這一巨大的水口,使泰山在中部平原上歸結為真正的龍穴。
濟南在西漢初就被文帝改為國,以後由於戰亂反復幾次被興廢,現在仍為山東省的省會。在這座省城裏,有諸多的泉眼,且彙聚著大明湖。而建城的地理定位卻是北臨黃河;京滬鐵路過黃河一人城,在南岸便有把守氣口的龍虎砂山。雖然城內泉眼突湧,湖泊寬闊,但它們是與黃河承一脈、隨著泰山之氣而來的。因為位於城東南的千佛山實屬泰山支龍,黃河、突泉和止聚的大明湖是用來鎖其脈氣的。山遇界水而止,有了河、湖和泉水,泰山生氣便被關攔,濟南也就成了藏風聚氣之所。曲阜,周代魯國的都城。因儒家創始者孔子一生在此講學、修志、立說而名天下。他和後裔均在這裏安家立業。修建了孔府、孔廟和孔林,歷代皇帝都為其立碑。府、廟、林在曲阜占地大片,僅孔林就達3000多畝。儘管曲阜在泰山界水之外,可它具備的地理意象卻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龍結穴大都在界水以內,而曲阜尤其是孔府、孔廟、孔林卻在界水以外立穴,孔林最勝,孔子的主墳與子孫的墳墓呈攜子抱孫式,更加增添了它的風水佳境。曲阜選址注重了山、水、穴的高低和前後映照。泰山的突兀壯麗,加上向東北方向的伸展,使脈氣過界水而不止。從泰山的山頂向東北眺望,在曲阜形成俯視30度角;而它正南所對的是微山湖與昭陽湖的相匯處。所以,歷史上的地理學家稱曲阜有真正的風水。因為它把湖山島作為朝山,把四湖作為朱雀,明堂從曲阜過藤州到朝山和湖面,足容千軍萬馬,西南的泰山之氣又魚貫而來,於是造化了曲阜這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中條幹龍在安徽水隨山走、水聚龍止的聚結之地也有兩處:一是以大運河為界水,長江北岸借長江之水發源的高郵湖、白馬湖、淮河、灘河、花園湖、女山湖共同彙集成洪澤湖,把以張八嶺山為主脈的龍山、釜山、舜山、長山等余脈關鎖在降淮平原。尤其將正穴老子山纏護在南湖口,進而形成了南為揚州、滁州,北為淮安、宿遷等大批古城。二為從安慶西北的大龍山之氣,一條軸線向東北接連而生出柳風山、礬山、青山、銀屏山、龜山、元山和含山,但到銀屏山和龜山便被巢湖所攔鎖,氣聚巢湖,借著這股脈氣便置建了合肥。合肥市正南的軸線借了南來的柳風山和巢湖的西部水域。於是,大龍山、柳風山成為它的朝山,巢湖成了它前面的朱雀。儘管有湖相迎,有山可朝,而龍脈的氣勢比泰山要遜色一籌。山川蜿蜒、龍行天下,就是這樣被先古所認識和利用,置都立郡無不反映出古人對地理環境的重視和關切,因而龍脈的概念在古時也就貫穿在了整個社會活動的空間裏。
如果說,古人借著中龍氣脈、依山傍水置城立都的話,那麼沿南條幹龍而設都郡的城市照樣注重了龍、砂、水、穴的選擇標準。
昆侖山南幹的脊樑為他念他翁山。它在西藏東部呈南北走向,橫躺于四川和雲南兩省的西部。高山深谷、雪峰冰川以海拔2000至6000米 的高度,東延出以色隆拉嶺、伯拉舒嶺、怒山、寧靜山、沙魯裏山、大雪山、邙崍山為主幹的橫斷山脈,怒江、瀾蒼江、金沙江緊流相隨。又以雲嶺、哀牢山、無量山、怒山和高黎貢山之脈為東西軸峰,由此向南傾降成滇西峽谷山地,金沙、瀾滄、怒、元四江南北貫流纏繞;騰沖和大理將其分成南北兩部,北為高山峽谷,南為山丘盆穀。大理便倚落在這一龍脈之下。這座具有750多年歷史的名城,宋代為國,以“白蠻”為主體的領主,曾轄境雲南全省以及四川西南部,有8府、4郡、37部之分。其王曾被宋朝皇帝封為雲南節度使和大理王稱號,即使忽必烈遠征雲南曾滅大理,國王段氏仍被任為世襲總管。而大理被置於洱海沿岸,漢設梁廢;元設明清升為府,置國設府和封王,不能不在乎它的王氣。在大格局的地理取向上,現今的大理市南有大雪山、哀牢山、無量山“三山”相迎,穴星太極頂又俯垂鳥瞰西有怒山做週邊,北有橫斷山來脈相拱托,東有眾多小山做護衛。近案則以蒼山為背、洱海為朝,蒼山洱海成為它具體的象徵。橫、怒、雪、無、哀“五山”行蹤千里,卻被瀾滄江、漾濞江、耳洱河、把邊江和元江眾水系千糾百纏,最後在大理以洱海攏聚。這個古稱葉榆澤、橫貫大理、洱源兩縣的大湖,猶如一隻耳朵,長約40公里 ,東西平均竟達7至8公里 ,面積有250平方公里。它西匯滄山諸水,北納西洱河,沖積成大理平原,最終又匯合漾澳江,從而在湖中形成了三島、四洲和九曲名勝。它的王氣就在於五山朝拱,一海聚匯,把五山之氣止于蒼山成為龍盤之地。古人看准了它在地理上的優勢,近把滄山當玄武,洱海當明堂和雀水,三島、四洲做朝案,營造了大理古城,使它至今名揚天下。
山川合局的地理環境,同樣在大理的北部造就了另一古城麗江。這一古時置就的處所,已具720年的歷史,元朝設路、明代改府。如今的麗江已另置新區,該市的過境公路從風水格局外穿過,現代建築依公路聚集,形成新區。而舊城卻一直完好地矗立在山嶽環抱的平衍大壩上,地勢高峻。從週邊龍脈而言,也是四面交合。橫斷山脊背自西北朝東南延伸而來,歐賽拉山、天寶山、哈巴雪山、玉龍雪山、老君山、雪邦山一直到天子山,從偏西方向出發過麗江,呈弧形軸線向西南去,與橫斷山相交;北部的遠龍是綿綿山,東北是白林山,東南是白草嶺。尤其金沙江隨橫斷山餘脈徑直貫流,在玉龍雪山背後向北而去,與水落河交匯後折頭南返,把麗江圈於其中。而漾濞江又從麗江前方流出,使得麗江處於水聚山圍之中。更重要的是歐賽拉山到天子山的弧線地勢和金沙江、漾濞江的阻斷,讓麗江獲得一個少有的水口,把各脈之氣關攔於此地。取山川中心點建置古城,不僅使它的形勝,更使氣旺。並在就近的地理選擇上,它把玉龍雪山當做祖宗山。因為玉龍雪山秀麗雄偉,雲嶺主峰海拔在5600米 以上,既有積雪和冰川,又有松杉樹木,草木為龍的毛髮,氣盛不可阻擋。基於這種對龍脈的總體認識,麗江在近距離擇其支脈,北靠了象山,金虹山,西枕了獅子山,東北的團山、東邊的金山成了它的外延護山。正是這種格局,才使麗江變為一座名城。
在南部,始發于廣西大桂山系的南嶺,與東北的九嶷山對峙聳立。九嶷山是虞舜的葬地,它盤基蒼捂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岩九舉,各有溪繞,岫壑負阻,異嶺同勢。二山的氣脈直發中部,於是在湘地中部偏東、湘江西岸造就了南嶽衡山。它的山勢極其雄偉,俯瞰湘江,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糜五峰為龍頭,矗立了72峰,其餘脈布展于韶山以北,氣到洞庭而止。
然而,在湖南的東部,囊括了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等諸多山脈的羅霄山,縱貫湘贛兩省邊境。九嶺山呈西南、東北走向,直到修水聚匯處武寧的東南方武陵岩,才被界水切斷,它的東北便是鄱陽湖。武功山脈在羅霄山北段,也以西南、東北走向跨在湖南茶陵、安仁、江西萍鄉、安福、蓮花五市(縣)間,脈氣直沖著鄱陽湖。
萬洋山則在羅霄山的中段,被湘江支流的遂川江夾持。西南、東北向,以海拔2100米 的高度生出主峰南風面。北段孕生了橫貫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的井岡山,外環高山險峻陡峭、中多盆地的優勢,引得毛澤東在這裏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它的脈形與湖南小幹龍形成對應,氣的走向也朝著鄱陽湖。
廬山則在北部聳立在鄱陽湖、長江之濱,在長約25公里 、寬約10公里 的山脊上,眾多的秀峰鬱結著江湖水氣,彌漫著雲海,它的氣脈被長江和鄱陽湖關鎖的十分嚴實。
福建的武夷山脈,北接浙江的仙霞嶺,南接九連山,以東北、西南走向橫在江西、福建之界,被贛江、閩江所糾纏。按說,它完全可以向其他方向伸延,但它卻朝著江西的鄱陽湖,呈折身回頭之勢,成為湖南、江西諸多眾小幹龍的外衛。
仔細堪定這些南條幹龍生就的小幹龍氣脈朝向便可以結論,它們共同伸向洞庭湖和鄱陽湖,並在兩湖之間聚成碩土的穴星――幕阜山。它吻合著所有小幹龍的走向,即:西南、東北向,盤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處,止於洞庭、鄱陽兩湖間。龍大水大,氣旺水多。如此大的來龍和真穴,沒有足夠的奇水關攔是難以使它停止聚氣的,而洞庭、都陽二湖恰是這大龍所需要的。
長江九曲回腸,在南龍之北將其界住,使它不再向北沖發。洞庭、都陽兩大湖則在東西兩側把它鎖定,從而使它結穴於湖南、江西兩省之間。
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長江以南。從西面和南面吸納了湘、資、漢、遭四水,北納了長江和拙滋、太平、藕池、調玄四口汛期泄人的洪水,並沖積成面積達1萬多平方公里的洞庭平原。在有800裏之稱的洞庭水域,星羅棋佈地分割出東、西、南、北洞庭和大通湖。在江西的北部,鄱陽湖則總匯了贛江、信江、修水、都江等水系,南北兩大湖佔據了35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沖積出面積達2萬平方公里的鄱陽平原。
從地理上考察,十餘條小幹龍各生出許許多多的支脈,都有各自的結穴處。與其他省相比,湖南的小幹龍可謂遍地結穴。單拿韶山看,它承襲了南嶽的氣脈,在距韶山很遠的週邊,就已有婉蜒起伏的重重山巒環繞護衛了。而韶山沖的諸龍相會,加上氣勢磅礴的龍虎山,使它成為了一代帝王和偉人的誕生地。同時,由於湖南處於南龍的大聚止處,長江加兩湖的關攔格局,使湘贛兩省隆發出天子之氣。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到南昌起義,註定了他們必坐天下、中國必定解放的美好結局。
南龍沿長江東行到南京再結一穴,但這一龍穴很不圓滿,地理格局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雖然戰國時楚國就已置金陵邑,之後三國、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初的太平天國及辛亥革命時均在此建都,卻沒有一個能太長久的。宋景德三年(l006年)升宋州為應天府後,于大中祥符七年建南京。明朝以後,不知是風水緣故還是其他原因,南京建都隨建隨廢。永樂十九年被明成祖朱棣遷到了北京。清初改應天府為江寧府,廢掉了南京稱號。辛亥革命時一度複號,翌年即廢。1927年國民黨改府定都於此,劃城郊區域設市,並正是命名南京,可不過幾十年便全軍極沒,江山易改。
建都也好,置市也罷,應當說南京的地理合局成為一個重要原因。古人看中的是它濱臨長江,既有湖又有山,卻忽略了它的氣勢。城東北玄武湖周約10公里 ,環、櫻、梁、翠、菱五洲相通。長江南岸城東北又有燕子磯,三面絕壁,極為險峻;東面有東西長約7公里 、南北寬約3公里 、生有東中西三峰的紫金山;中華門外還有被稱作聚寶山的雨花臺。建都的地理環境取向,是把玄武湖當作了北方之神,燕子磯雖有絕壁、勢險峻,但被長江截斷,北無祖山和送護之巒;東砂紫金山本應南北走向為吉貴,卻呈東西向。雨花臺形勢較好,可偏於孤單,這些全被忽略了。加上西北缺乏遮擋龍脈的大帳,陰風過盛,不論誰在此建都坐江山都很難久遠;它的局勢不能稱大聚,只可為中聚,設郡做省會是最佳的選擇。也許是為了彌補地理上的不足,蔣介石在此建都築造大會堂時,在小廣場對面修建了起著風水作用的迎門牆,可他不知道因大局的缺憾,這道牆是不起作用的。當年,曾有道人告訴他:“勝不離川,敗不離灣。”示意不可在南京建都,多在四川主理國事為妙。他卻只聽了後一句話,1949年率部逃到臺灣後,到死也沒有離開過臺灣半步。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大概因為南京的氣勢大不如北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