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食物變質,加上若臟腑機能虛弱,易造成腸胃毛病。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羅明宇表示,中醫認為,夏天常見的腸胃毛病多與腸胃外感暑濕;飲食停滯、積滯的消化問題;以及脾胃虛寒有關。多與飲食習慣差有關。中醫治療原則主要採取清暑祛濕;消食和胃以及濕中祛寒原則,從改善整體腸胃的機能,調理內部水份代謝循環,消化機能等,讓腸胃功能得以恢復。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夏季食物極易腐敗變質,吃了帶有致病細菌的食物、飲料,容易引發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等消化道疾病。由於外界環境侵襲,自身抵抗力下降,勞累、辛辣食品等也是患者驟增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暴食生冷食物,極易出現腹瀉、怕冷發熱、全身無力、嘔吐、腹痛等症狀。若生吃瓜果蔬菜要洗淨,絕對禁食腐爛變質的食物。另外,對於臟腑的健康影響,許多人也容易忽略。隨著夏季氣溫的逐漸升高,許多人為了一時貪涼,大多無所顧忌地選擇吃冰淇淋、或喝冰涼飲料等。建議清涼飲料不宜過冷飲用,應先退冰,以免刺激腸胃,引起胃腸痙攣。
此外,若採以急速的灌水法喝東西,像是急灌冰水,溫度低的水急速喝下,也容易影響內在臟腑的溫度適應性,影響內在臟腑健康。而通常夏天大量出汗之後,體內的鈉鹽等電解質也隨之流失,建議喝水時可加點鹽。中醫認為,夏天常見的腸胃毛病多與腸胃外感暑濕;飲食停滯;以及脾胃虛寒有關。
羅明宇醫師表示,透過刮痧能疏通膀胱經的經氣;消食和胃以及濕中祛寒為原則。辨證治療上,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包括:
一、外感暑濕型:多發於長夏季節,症狀為突然吐瀉交作,排泄物穢臭酸腐,心煩口渴,或兼見發熱頭痛,胸脘痞悶,肢體酸重,苔黃膩,脈滑數。治療應採清暑祛濕原則,藥方可用六一散合葛根芩連湯,加藿香、佩蘭、白豆蔻。
二、飲食停滯型:吐瀉症見上吐下瀉,瀉下物酸腐臭穢,脘腹痞滿,食慾差嘔逆,可能伴有腹痛,瀉下痛減,舌苔厚膩,脈滑數。治療應予以消食和胃,藥方可用保和丸加減。
三、脾胃虛寒型:吐瀉主要表現為上吐下瀉,症狀腹痛喜溫喜按,肢冷蜷臥,瀉下物清稀,腹脹不想吃東西,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細,治療應採濕中祛寒原則,藥方可用附子裡中湯加肉桂、吳茱萸。
醫師建議,夏季飲食宜清淡,少吃太油過甜食物,多吃豆類食品,如綠豆、赤小豆、扁豆、豆製品等,以解暑利濕、健脾利腎。若同時有胃潰瘍問題者,還須忌菸、豆腐乳、豆瓣類食品等,以避免症狀加重。中藥茶飲部分,可選擇「白芍飲」,組成為白芍、茯苓、白朮各15克,生薑10克、紅糖20克。做法為先將白芍、茯苓、白朮、生薑洗淨,切片。將藥物放入燉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鐘,去渣,加入紅糖攪勻即可代茶飲用。有消炎止瀉作用;適於慢性腸炎患者。
藥膳部分,則可以選擇食用「黃耆意苡米粥」,組成包括小米一○○克,黃耆、意苡仁各30克。做法為將黃耆洗淨切片,小米、意苡仁淘洗乾淨。將小米、黃耆、意苡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40分鐘即成。每天一次,每次吃粥一○○克,正餐食用。
留言列表